当前位置:首页 > 精彩小资讯 > 正文

万年历1955年4月农历表

-日报海外版

万年历1955年4月农历表

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的日报第三版。

手表在设计、制造方面不断创新,产品越来越丰富。 海外

李帛尧制图

周末,82岁的天津海鸥表业集团退休职工那秦生又去海鸥表博物馆转了几圈,这已成为他回厂时的“例行动作”。从18岁进厂,到72岁结束返聘、正式退休,那秦生在手表厂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。那一块块海鸥表承载的岁月里,有他的青春,还有新中国手表工业发展的记忆。

那秦生说:“新中国刚成立时,摆在天津亨得利、美华利、九华等表店柜台上的全是洋表,我们有会修表的能工巧匠,但制表工业是个空白。”

1954年4月20日,以美华利为首的几家表店率先联手,研制出不带宝石钻、全部不依赖进口部件的“国华”牌秒表,其他表店的工人有些坐不住了。

“我们要制造手表!”怡威表店师傅张书文喊出了工人们的心声。当时天津一大批修表工匠集中在两家公私合营的钟表厂,一家是生产“象球”牌木钟的华北造钟厂,另一家是生产“金鸡”牌闹钟的华威钟表厂。张书文找到华威厂的公方代表杨可能,经过反复沟通,1954年底,天津市轻工业局批准成立手表试制组。

试制组有4位师傅,除张书文外,其他3人江正银、俊、王慈民

华北和华威这两家厂。杨可能腾出自己的办公室作为“车间”,试制组在简陋的平房里开了工。没有造表经验,张书文他们就拆解一块进口15钻粗机手表,天天琢磨它;缺少制造设备,他们就把各表行里的国外设备七拼八凑搬到“车间”。在这种条件下,要制作出比纸还薄、比针还细的精密部件,还要保证各部件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。几位师傅用简陋的设备打磨毛坯,戴着放大镜做绣花般的精细活儿。

那秦生告诉记者:“听江正银师傅讲,1955年3月24日,第一块咔咔作响的手表走起来了!试制组高兴极了,起个什么名字呢?大伙想到了,就在表盘上用4个小红五星托起了1个大五星,下面印上‘中国制造’,起名五星表。”

“第一只‘五星表’的制成,不仅结束了中国‘只表不能造表’的历史,更标志着在中国共带领下,中国制表工业迎来了崭新的开端。”天津博物馆历史研究部副主任刘翔说。

第一块手表制造成功,极大鼓舞了试制组,他们又赶在当年“五一”前夕制出5块15钻大三针手表,向劳动节献礼,并正式定名为“五一表”。

时任副得知消息后,指示天津要扶持这个产业。1957年,试制组扩大,正式挂牌成立天津市手表厂筹备处,即天津手表厂的前身。

1957年4月23日,筹备处生产的第一批手表正式出厂,标志着中国第一批产品化手表问世。同年4月26日,日报第三版刊发消息《“五一”牌手表出厂》,文中写道:“这批手表的零件中,除卡子、卡轮、摆轮、油丝、钻石眼等是进口货以外,都是国内制造。”

从那以后,中国手表工业的多个“第一”诞生在这里:第一块自主设计机芯手表“东风表”、第一块计时码表、第一块出口手表“海鸥表”、第一块合标准的女表……2005年以来,“海鸥”不仅陆续攻克了世界钟表业三大复杂工艺——飞轮、万年历、三问,还在2010年研制成功、万、问的超复杂腕表,价值百万元币,标志着中国手表工业已具备进军世界高端技术领域的实力。

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王钢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:2008年4月,海鸥参加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,一家外国公司竟投诉参展的“轮表”关键部位抄袭了他们的专利设计,限时让海鸥提供证据,否则将面临“当即清场,来年不准许参展”等处罚。“经过瑞士专家严格鉴定,我们的设计不存在

。”王钢说,这场胜利,不仅使海鸥一鸣惊人,也让“中国制造”再度引以为傲——中国手表工业完成了由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升级。在今年5月举办的首届中国消费品博览会上,无论是时尚的智能穿戴手表,还是体现东方美学的国潮系列腕表,以及高端机械手表,都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。

海鸥表博物馆内有一面“机芯墙”,200多块机芯全部是中国自主研发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,远销海外。“海鸥一路追赶时间、展翅翱翔,集团正在打造品牌中国芯。”王钢说,“想在手表制造这个领域卡我们脖子,不可能了!”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