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精彩小资讯 > 正文

顺治乙未年是公元哪一年,顺治乙未年是公元多少年

《聊》最短,虽然只有25个字,却揭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!

1/蒲松龄的狐情结

《聊志异》俗名《狐传》,简称《聊》,是清朝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集,全书共有短篇491篇。蒲松龄的文笔清奇,《聊志异》中的故事大多叙事详尽,与以往的志怪有着天壤之别。难怪鲁迅先生评价《聊志异》时会说:“独于详尽之处,示以平常,使花狐魅,多是人情,和易可亲,忘为异类,而又偶见鹘突,知复非人。”

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蒲松龄,本也想通过科举之路光耀门庭,但却屡试不第。进步无望的蒲松龄,只得以教书为业,转而迷离恋上了的神故事。由是,他便找到了一个渠道,借狐故事折射人间,用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生活在明清易代乱世中的蒲松龄,借向世人讲述神怪等异事,把黑暗的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“孤愤”、“狂痴”的人生态度都融入了到作品之中,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意识。

顺治乙未年是公元哪一年,顺治乙未年是公元多少年

《聊志异》中的故事,多有狐怪的身影,其内容不外书愤与爱情。集中的书愤之作,或揭露的黑暗,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,或反抗礼教的束缚,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。比如《聊志异》的首篇《考城隍》,讲述了主人公去世后考上城隍(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),但是却以孝敬母亲为由,恳求在母亲百年之后再赴任。他孝敬母亲的心情感动,准许他还为母亲尽孝。

借书生之手,写出了自己的观,也同时通过故事巧妙地安排,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害。

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,所以,《聊志异》中有许多类似《考城隍》那样揭露科举考试弊端的。由于

对科场的黑暗、考官的昏聩、士子醉心功名利禄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,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,力透纸背。

描写爱情的篇章,则通过花狐魅同普通人的相亲相爱,表现了强烈的反礼教的精神。这样的篇章,由于剧的介入,读者们更为熟悉。比如《画皮》、《莲香》、《小谢》、《连城》、《宦娘》、《鸦头》等等,这些故事都写得曲折哀婉,情节动人,给人留下了很深印象。

2/言简意深的《赤字》

但是,善于讲故事的蒲松龄,却在书中了一篇短到只有3句话、25个字的超短故事,一般读者看完后,仿是在看天书,如坠云里雾里,不知所云。这篇就是《赤字》:

顺治乙未冬夜,天上赤字如火。其文云:“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。”

的前两句很好懂,交代的是时间与。顺治乙未指的是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年),按旧历,当年为乙未年。的前两句,翻译成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:顺治十二年(公元1665年)冬的一天晚上,空中突然出现一行火一样颜色的文字。这行如火的文字是什么呢?其文曰:“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。”

就是“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”这10个字,当真令人费解。老黄就试着翻译一下。

“白苕”应是“红苕”一类的东西,也可能就是红苕,我们就当是山药、番薯一类的食用物。“代”当理解为代替。

再说“靖”。靖的本意为安定,作使动用,表示平定(如靖难,即为平定叛乱)、使安定(使秩序安定,如“以靖乡土”。);又指恭敬、和善、安静等等。此文中的靖,我们可理解为“靖难加”。

“否”字可以理解为“不可”,亦可当有“能否”、“可否”、“是否”之意。“复议”系指对已作决定的事再做一次讨论,另行商定。

“朝冶”的正确写法应为朝治,用“冶”代“治”,是避讳顺治的年号。朝治(朝冶)就是朝庭治理。“驰”字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:车马等奔跑、快跑,向往,传播、传扬,等等,此处可理解为快速传送。

“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”连用,并未断句。因此,我们可以做两种解读。

其一曰:“白苕代靖否?复议朝冶,驰。”意思是:“是否用白苕(山药、薯类食用物)代替其他物资赈灾,平息叛乱,百姓?请速报朝廷商讨后再定。”

其二曰:“白苕代靖?否。复议朝冶,驰。”意思是:”以“白苕代靖”可以不?不可以。请速报朝廷再议。“

3/ “靖难安民”背后的秘密

蒲松龄的这10个字,写得含混不清,像是谶语一样,令人不知所云。那么,“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,我们还得看看顺治十二年大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据《顺治皇帝大事年表》载,顺治十二年(1655年 乙未)的朝中大事主要为:

正月 修《顺治大训》。纂《资政要览》,顺治帝亲写序文。以修建乾清宫、景仁宫、承乾宫、永寿宫,遣官告祭天地、太。

三月 颁布重视文教上谕。设日讲官。

四月 诏修《太祖训》、《太宗训》。

五月 郑亲王济尔哈朗逝。

六月 封博果铎为和硕庄亲王。命名宫禁为紫禁城,后山为景山,西苑南台为瀛台。命内十三衙门立铁牌,严禁内监干政。

九月 定武会试中式者殿试如文进士。

十月 定纂修《玉牒》之制。

看看上述内容,也都是上层之事,无关民生的,为何要“靖民”呢?原来,《顺治皇帝大事年表》中隐瞒了一个秘密——顺治十二年并不“顺”治: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甘肃、浙江、安徽、青海、陕西等地不是涝就是旱,朝庭免去了这些地方的税赋,当然,也有赈灾。除了灾荒,还有匪患。

《清史稿·世祖本纪》:“十二年春正月戊子,官军败贼于玉版巢,又击藤县贼,破之。”这里的藤县,就在山东(蒲松龄也是山东人)。这一年,顺治皇帝还下诏,要求体恤民生,真实反应民情。这个诏书就是上面提到的《顺治大训》。

4/结语

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后,我们就可以理解蒲松龄的《赤字》了,它说的就朝庭赈灾、平叛和立诏的事。蒲松龄这是借谶语来讽喻时政(因为身为臣子,他不敢信口开河,否则自身难保),借玄幻(天上赤字如火)之形,行刺世之实。既然是谶语,就不能说得太明白,必得听起来似是而非,但可以知道个大概。这就是蒲松龄的高明之处,既揭露了现实,又能保全自己。

蒲松龄不愧是蒲松龄,“狐有性格,笑骂成

(老舍语)”,就连黑人都黑得这么隐晦、文艺。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,既要有能杀敌的,又要披上防身的盔甲,这样才不会无辜丧命。与蒲松龄一样,在持续安全战斗上,鲁迅也是此中高手。

络)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