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精彩小资讯 > 正文

明洪武壬申年是公元哪一年

(接上期)

寒信村梅江河堤

处水府门前梅江岸边,始建于清朝中叶,从寒信渡口至寒信圩达500余米,其间建码头十三座,成为当时往来梅江水道船只的重要港口。遭1964年大洪水,河堤多处冲毁。同年9月重修,次年1月竣工。河堤北起渡口,南至水府门口,全长250米,宽4.5米,高3米,结构为片石水泥石灰浆砌。费用一万元币,由县水利局和村委(原大队)承担,村民义务劳动27000日,后遭1984年水灾缺口90米。目前出资正在重建河堤码头。

明洪武壬申年是公元哪一年

铜锣坪谢氏太婆墓

谢氏太婆是寒信峡峡溪萧氏开基祖萧寿六夫人,生于元顺宗辛巳年(公元1341年)七月十八日,明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随夫迁至寒信峡开基,殁于明洪武壬申年(公元1392年)三月十八日,墓位于寒信村后龙山庵山大会坪,与屋居同脉,铜锣形,该墓座落铜锣形中心处,癸山丁向兼丑未正针分金(据族谱记载),在墓前方辟池一口,墓左帝旺水归入池塘以聚财。此墓自入葬六百余年来未曾修膳,萧氏代代坚持族训谢氏太婆墓不能动,一动铜锣不响风水破的信念。现在谢氏太婆墓看起来有点荒废,但确是为峡溪萧氏带来人、财、贵皆旺的。

萧玉诚公祠(永思堂)

座落寒信峡育英小学后傍,始建于清康熙中叶,立寅山申向兼艮坤,为永思祖德,名曰:“永思堂”。近于一九九二年三月、二0一七年重修。

萧玉新公祠(垂裕堂)

座落于萧寿六公祠左傍,于清康熙三十四年(公元1774年)首建,立丑山未向兼艮坤,为垂裕后代,名曰:“垂裕堂”。清乾隆三十九年祠遭水毁,于乾隆五十一年将原建一栋扩建为二栋,呈“昌”字形,青砖灰瓦,飞檐走阁。清咸丰七年太平军西进,清军迎战寒信峡,祠遭焚毁。清同治八年重修,为增风水在祠前还增建了照营(院)、门楼;照营正中还用红石碑刻“木天甲地” 四个大字;四周雕画了“八过海”、“龙凤呈祥”、“二十四孝图”、“帝王将相图” 和山水花鸟等景观。后又经二十五年、公元一九九三年、二0一七年多次重修。该祠照院、门楼因公办厂被拆除。今萧玉新公祠后有来龙叠嶂如屏,前有峡水碧波荡漾,远朝文峰,河岸榕柳成阴,风景如诗如画,宗祠雄伟壮观。

萧玉恭公祠(贻谋堂)

座落在寒信村上新居,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(公元1747年),立癸山丁向兼丑未。名曰:“贻谋堂”。建祠始,玉恭公嗣孙有建于宽田马头,争论不下即以“称土之法”予以确定,经以确定寒信峡厚重,当建于此,后无人争辩。咸丰七年、同治三年遭兵焚,二次重修。期间(1940年前后),该祠为国民八十一军后方医院驻扎地。后,被征用为粮食仓库达四十多年,于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归还为房族财产,并于翌年十一月重修,至二0一七年投入资金重修。

萧玉敬公祠(馀庆堂)

萧玉敬是萧寿六公四子,生于明洪武甲子岁(公元1384年)正月初一日,殁于明景泰丙子岁(公元1456年)九月十三日,清雍正甲辰科副榜宋启传为其立传。其后代敬宗尊祖,建祠以祀其先,卜基于水府右边上坑子建祠,为使其后谨记:“积善必有馀庆”,故曰:“馀庆堂”。清乾隆甲午岁(1774年) 遭水灾祠废,于已亥(1779年)在原址重建,为一进二栋,立丑山未向兼艮坤;建门楼朝旗山,立巽山乾向兼已亥,于公元一九八八年、二0一七年重新修葺一新。

育英小学

十四年(1925年)春,萧翰彬、萧翰柳等在寒信村倡办私立育英小学,筹建土木结构二层洋房校舍,教室5间,住房20间,初办学生82人,前,学生最多时达到490人,生源

瑞金、兴国和本县周边乡,自建校以来,成绩斐然,成为全县著名的私立小学。一九四七年学校二十周年校庆时,宁都专署专员萧治平授以“教学相长”雕刻校门上,雩都县县长李振风授以“黌序先導”,县教育科长易杨烈授以“樂育英才” 匾额以资鼓励。后,一九五六年了省、地、县“红旗小学”称号。

寒信村人注重教书育人,尊师重教成为一种风尚代代传承。许多族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上,如清光绪六年岁进士(例授文林郎候选儒学正堂)萧莲放弃从官之路,一生从事教书育人事业,过着清淡的日子,众门生名其旌曰:“温柔文质越清”。清末民初萧荣丰执教四十余年,孜孜不倦。当年在创办育英小学资金遇到困难时,萧翰彬毅然将祖业田地为建校资金;萧翰基将在家创办的濯新小学停办,合并入育英小学,并把课桌、凳等教学用具全部无偿赠送给育英小学。旅居的寒信峡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,萧昌鸿捐建育英小学昌鸿图书馆,萧友松捐建了一栋育英小学瀚彬纪念馆。萧寿六公族堂对学校鼎力支持,学校经费不足部分由公堂补给,每当族上考取功名、出了人才,公堂都会祭祖敬师仪式以资表彰,并给予一定的学金奖励。当今寒信峡人依然对校建、校改大力支持,有力的出力,有钱的出钱,各村小学面貌焕然一新。

由于重视教育,寒信村自古才子学人辈出。“环溪之中,风俗湻美,农耕鑿而士诗书採芹藻者不一而足,贡雍膠者接踵而兴行,看人文鹊起,科甲蝉联为雩邑之望族”。(清进士宋应桂为《峡溪萧氏三修族谱》序载)。特别是在明清时期,人文蔚起,贤才辈出,明清岁贡3人、例贡4人, 例监17人。当今寒信峡人才济济,或任职,或经商办企业,或从事文教科技工作皆有建树,积极为家乡、为贡献一份力量。

  寒信圩

  寒信圩在明清时期逐渐兴旺繁荣起来,当时享誉赣县、于都、宁都、石城、瑞金、会昌等县的寒信街,竟然状偌一个都市,不但市场繁荣、贸易频繁,而且造船业、手工业发达,是古时一条重要的交通枢纽。如今残留的店铺、作坊遗址遍布寒信村沿江一岸,达三华里远。当时的寒信圩已有上街、中街、下街之分了。香烛店、米店、谷行、盐店、杂货铺、布匹行、鱼摊、肉摊、造船坊、铁器铺……真是形形五花应有尽有。

形成寒信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尤其是与寒信相毗邻的宽田、段屋、车溪、沙心乃至瑞金、石城、宁都、赣县等地的贸易都选择了地处梅江沿岸风景秀丽、水上交通便利的寒信村,当时可谓码头林立,樯帆无数,最多时,船泊达一千余艘。

寒信圩的形成,与水府的兴起紧紧相连。初时因寒信村的开山祖萧寿六在寒信峡梅江中捡来“温”“金”两公,遂结草芦,中,山民们燃香点烛进行朝拜。渐而渐之,不但过往船只停靠祭拜,就连附近乡民及在水上漂泊的渔民,也聚往寒信村。这样,寒信人便将草拆了,建成砖瓦水府了。在于都县境内乃至全赣南像如此规模的水府会,还不多见。

寒信圩的繁荣,得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要素的紧密结合。天时者,古时以水上运输为主,寒信峡舟靠船停,上下货十分便利,是附近几个区域货物装卸的最佳良港;地利者,寒信峡渔产丰富,粮食丰足且紧临市场街道是不可多得的通衢要道;尤其是寒信村人经营的理念十分超前,公平买卖老少无欺,诚实守本,分毫不沾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。

  后,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,水上交通基本瘫痪,寒信圩逐渐衰弱,如今只是周边村民赶圩的小圩场。

夫妻樟(双樟相爱)

  有人说,寒信是榕树的故乡,从前,数不清的榕树把村子全然掩蔽。如今,村子里还有29株古榕,好些榕树的华盖有几百米。沿河的榕树,几乎枝叶相接。然而,在逶迤的榕树丛中却有一对“夫妻樟”夹在其中,而发达的根系彼此生长于对方体内,两根树干几乎平行直上,“相亲相爱”又独立生长着,两樟枝叶互相其间,相拥相抱。

  这对“夫妻樟”,有人称之为“双樟相爱”。相传:寒信村里有一个叫远发的萧家男孩,从小没了,母亲改嫁远方,远发由伯父抚养。远发的伯父家经济并不宽裕,没能力送远发去上学,远发只能在伯父家放牛过日子。寒信峡有一个姓李的渔民,夫妻俩恩恩,勤勤恳恳,没生男孩,只生一女,取名喜秀。由于喜秀父母勤奋,家庭经济比较宽裕,他们把喜秀当男孩儿看待,送去学校念书。喜秀勤奋好学,每天早晨都要坐在船头朗读或练字。放牛娃萧远发每天早早就去放牛,把牛放到草坪上,独个儿来到离喜秀朗读不远的岸上听喜秀朗读,喜秀练字时,远发就爬到榕树上看她练字。当喜秀去学校了,远发就默默地在心里读当天听到的内容,用树枝在地上练字。有时喜秀在船上写字,远发就在榕树上读喜秀所写的诗句,有时,还会时不时地读出声音来。远发的声音引起了喜秀的注意,喜秀抬头一看,见是一个男孩在看着她练字,顿时感到不好意思,同时又感到奇怪,年龄好象跟自己差不多,在学校从没见过这个人,他怎么对自己所写的诗句那么熟悉?当远发读错了的时候,喜秀就会以轻视似的口气给予纠正,以显示自己的聪明,而远发却不在意她的轻视,反而感到高兴,因为又多学到了一个诗句。后来,远发会向喜秀请教,喜秀便以能当他的老师而引以自豪,喜秀教远发的地点既不是在喜秀的船上,也不是在远发的家里,就是在河岸上现在长有两棵樟树的地方。慢慢地远发这个没进过学堂门的放牛娃也能吟诗写字作

。不知不觉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,日久生情,两人密切来往,弄得喜秀父母是进退两难,论人品,远发是没说的;但是,喜秀父母是想找个婿,心想,远发这种聪明好学之人,能做他们的婿吗?要是不让他们来往,上那去找这么好的女婿?就在两位老人犯愁时,远发找到喜秀的父母谈想法,他说,既不到船上做婿,也不娶喜秀回家,干脆四个人一起到外地去做生意,在外面发家致富,生儿育女,开基立业,不存在谁到谁家,反正就是两家成一家。喜秀的父母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也就同意了。离开寒信时,两位年轻人来到他们经常在一起的地方,正当他们要走时,从天空中掉下东西,两人抬头一看,两只鸟在他们上空飞翔,他们往地面看掉下的东西,发现是两棵樟树籽。好多年后,在外兴旺发达的远发夫妇回到寒信看望乡邻,来到他们经常在一起的地方,发现那两棵樟树籽落地的地方长出了两棵樟树,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相亲相爱的一对“夫妻樟”。

屎石(双狮送)

在寒信大桥上游的梅江临水岸边,有一黑色石头,很象两只下山狮子。相传,该石头原本不是黑色的,只因地理宗师杨救贫(人们称之“救贫师”)在这块石头上解了后就离开了人世,该石头也因救贫师在此解了一次就变成了黑色。于是,有人称之“双狮石”,有人称之“屎石”,也有人称之“双狮送”。

据说,杨救贫为一个叫卢光稠的人卜得一处“”后,卢光稠担心杨救贫还会为别人再卜佳地,遂于一日宴请杨救贫,杨救贫不知道卢光稠用的是壶,并且在酒壶中做了手脚,眼见卢光稠从壶中筛出酒来饮了,杨救贫也就无防备地饮了卢光稠预先置于其中的慢性酒。宴毕,杨救贫匆匆离城,即携徒弟沿贡江、梅江,欲往三僚。当杨救贫走到寒信峡时,性发作,肚疼难忍,便在河边“双狮石”上屎,见呈黑色,杨救贫心知不好了,与徒弟溯着梅江河继续前行,走到另一水口时,杨救贫看见江水陡转,暗流湍急,河面狭窄,一边是陡峭的悬崖,一边是开阔的沙坝,形势险要。杨救贫忍着痛苦,问徒弟:此为何处?徒弟告诉说:药口。杨救贫苦叹:完了,药已到口。杨救贫性发作,肚疼难忍时,找到“双狮石”,认为狮子是避凶驱难之物,指望在“双狮石”上屎以求逢凶化吉,没想到药已到下山狮子之口,杨救贫哀叹地说道:“我命休矣!”。于是,对徒弟交代了后事。

鸡公石(金鸡饮水)

在寒信大桥上游,“双狮送”斜对面的梅江临水岸边,有一块浅石头,很象一只缺头的大公鸡,当地人称之“金鸡饮水”,也有人称之“鸡公石”。这块“鸡公石”原本并不缺头,是一个完美的大公鸡,只因地理师杨救贫让“鸡”饮水时被人发现而被“”。

  通常情况下,鸡是在凌晨的1-3点钟啼鸣。而寒信峡这块“鸡公石”却在每天的黎明时分才会发出啼鸣声,而且,比一般公鸡的啼鸣声音要大,有人说是“金鸡报晓”,人们听到金鸡的啼鸣声,就纷纷起床,或进厨做饭,或下地劳动。

  这只金鸡的啼鸣声音,虽然比一般公鸡的啼鸣声音要大,但还是只有附近不远的人才能听见。杨救贫认为,这只金鸡的啼鸣声音量还“不够大”,音还“不够长”,是因为其“嗓门”不润“干燥”而致。为了提高金鸡啼鸣声的音量,拉长金鸡啼鸣声的音,让更多的人听到“金鸡报晓”,杨救贫挥动“赶龙鞭”,把“金鸡”的头包括脖子嗓门部分弄到梅江里“饮水”,让其饮足了水再复身“报晓”。然而,第二天天还没亮,“金鸡”的头刚从梅江渐渐升起,却被一个起早拣的人看到了,他以为遇到了“水”,忙乱“嗯哼……嗯哼……”几声,鸡头立马“缩回”水里了。当拣的人拣到“鸡公石”那里时,发现“鸡公石”的“鸡头”没了,而且,再也没有听到“金鸡报晓”了。一传十,十传百,后来,传到杨救贫那里,杨救贫告知原故,并说:“已识破,只好由天安排了。”

老鼠搬仓(银沙预丰)

在寒信峡上游,一条小河与梅江汇合处,也是杨救贫墓照碑所立之处,有一个小沙滩,据传,这是一个能预告当地农业丰歉的沙滩。

  相传:一年早稻插秧后,阴雨不断,气温低下,水稻不长。被当地人称之“杨师”的杨救贫路过寒信时,一农民忧虑重重地对杨救贫说:“今年的年成很不好吧?你看,禾苗都长不了哟!今年是不是灾年呀?”杨救贫回答说:“今年,你们这里是丰收之年。”杨救贫指着那个沙滩说:“你看,那个沙滩高面好多,说明你们今年是丰收之年。”杨救贫告诉那农民:那个地方是“老鼠搬仓”形,大水过后,如果沙滩高面多,就说明是丰收之年,高面少,就不是丰收之年。后来,当地农民常常留意那个“老鼠搬仓”的沙滩,果然。

人造字(人留言)

寒信村猪婆坑的一条横排路上方2米左右的一处石壁上,有一首让人难以认识的诗文,该文字就象蚯蚓爬过留下的行迹,当地人称其“人造字”。公元2001年当地人在人造“字”的下方,横排路上方的石壁上深深地刻下了“界”二字。横排路下是一条小溪,处在“界”石下方有一个水潭。

  相传:从前,一个放牛的小孩,一连好几天,每天一大早都能看到一个白头发、白胡须的老人在那里写字,放牛的小孩走前去看了几天,老人每天都是重复地写着那几个字。小孩问老人:“你怎么天天都写这几个字?”老人说:“这几个字,我写了这么久了,可是还没有人认出来。”小孩问他:“你写的是什么字啊?”老人边说边指着小溪里的那个水潭说:“我可不能告诉你,谁要能认出这几个字来,那水潭里就会浮起一只金,那只金就归他了。”小孩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字,等他看了一会字再转头看老人时,不知道老人什么时间离开了,小孩到处找那老人,也没找到。从此以后,小孩再也没有看到那个老人来写字了,但那些字一直在那里,风吹日晒、雨打雪侵,那些字依然存在。后来,小孩把这事跟大人说,好多人到那里看,可惜,没一个人认出那些字来。

坐莲

在寒信村东边,现宽田乡马头村上迳境地,有一座特别的山,其形状非常象一尊坐着的,除座位“底座”与其它山脚相连,整个山体是完全独立的,而它的周围却山峦叠嶂,周围山峦的结构形状非常象一朵着的。以前,当地人称那个“”山为石公嶂。后来,地理宗师杨救贫路过此地,告诉当地人,那是“坐莲”形。现在,有人称之“坐莲”,也还有人称之石公嶂。

“”山下有一股泉水,四季不涸,沿着小溪流入梅江。在“”山间,曾住过人家,那山上的人非常有力气,可以将两担稻谷叠起来一口气挑到山上;砍树木时,将柴刀或斧头砍入树木中,别人“拔”不出来,他们只用三个人就可以抬起手工榨油的“油槽树”。

自从杨救贫告诉是“坐莲”形之后,曾先后无数的地理风水先生深入“坐莲” 形寻找“”,在远处,不少人“发现”了“宝地”之穴,而一到山上却不知“宝地”之穴在何处,让不少人感到奇怪。

:萧紫雷;供稿:于都县志办 于都在线)

最新文章